跳至主要內容

《以孝之名》隨筆

《以孝之名》隨筆


「孝」的觀念於華人社會極為重要,是構建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石。


「孝」通常與「父母」被聯想在一起。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、遵從父母的指令、尊重父母的意願等等,皆被視作「孝」的表現。「孝」亦被用於家中長輩、一切認識與不認識的老人家、對社會有貢獻的前輩……


這時候,「孝」的概念由「家庭」推至「社會」層面,範圍變得很廣泛,以不同的姿態應用於生活之中,例如於公共交通工具讓座(大眾傾向讓座予「老人家」而不是「有需要人士」)、安老服務、尊師重道……萬變不離其宗,「孝」隱含一個不變的模式:由後輩孝順前輩。這合情合理,畢竟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。


不過,當「孝」的原意被曲解或被斷章取義後,又會衍生出甚麼問題呢?就是「愚孝」。人無完人。為了取悅前輩,盲目遵從他們的主意,沒有發現主意當中的弊端,或是發現弊端後卻不加勸阻,那只會令問題加劇,亦剝削了對方改善自己的機會。


「不遵從前輩的決定,令對方不悅,豈不是違反了『孝』,成為『不孝』?」


面對這兩難困局時,必須明白「不遵從前輩的決定」不一定是不孝。人作出每一個決定,大前提必為「美好的結果」。如若發現前輩的決定有弊端而不相告,只會令他們遠離美好的結果。此為「愚孝」。我們反而應該指出弊端,附以改善的方法,盡力令結果變得美好。這才是實踐「孝」的表現。


而「愚孝」比「不孝」更具破壞力。因為人人皆知「不孝」是不好的行為,但未必人人分得清楚「真正的孝」與「愚孝」。當誤認為「愚孝」是「真正的孝」,「愚孝」行為就會蔓延開去,禍及整個群體。這好比「以愛之名,行惡之事」。


釐清兩者的分別後,亦請大家將箇中精髓推而廣之,由小群體「家庭」延伸至大群體「社會」,甚至是更大的群體「國家」。請不要盲目的支持,不要對弊端視而不見,更不要將「愛之名」與「惡之事」混為一談。



*****(完)
如喜歡本作,煩請大家訂閱和分享!
亦請到FB專頁讚好及追蹤!謝謝!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