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文章

顯示從 9月, 2018 起發佈的文章

《誤導在己》隨筆

《誤導在己》隨筆 早前,我參加了一個「創作挑戰」,寫了一篇短文。覺得那活動挺有意思,於是現轉載至此。    https://www.penana.com/story/36162/ 思辨論戰 - 法國 -2018- 高考哲學 /toc    創作挑戰以今年法國高考的哲學科題目為題材,給一眾挑戰者動動腦筋的機會。以下是我對「 科技 組第一題【 經驗能否誤導? 】」的答案:    我認同「經驗能誤導」。只見過載舟的水,就只知水的善。只見過覆舟的水,就只懂水的惡。唯有見過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的人,才知水的善惡。    但誤導未必只是源於經驗,亦可能出於當事人的思考模式。若問,當事人的思考模式怎樣來?相信大部份人首先會想及「是來自過去的親身經驗」或「耳聞目睹的他人經驗」或「聽來的學說」,諸如此類的。以上例子,也可以算入「經驗」。    這豈不看來是個死循環?表面上是。但人腦不是電腦。除了跟據過往經驗去推算現況或未來,亦能天馬行空地「創作」。如果人腦的思考模式只是一個死循環,相信人類沒能有飛機這類發明吧。第一個人成功飛起以前,根本沒有其他經驗可以借鑒。    「經驗」是自身對過去事情的紀錄,但事情未必只有一面。其他的面向該怎麼發掘出來?那真要視乎當事人的思考模式。看過一面,就深信不疑,或是;看完再看,反覆翻查,直至事情能以種種佐證去重組出來,而不單是以推理邏輯重組出來。    概論:我認同「經驗能誤導」,但「誤導」能否成事,還是取決於當事人本身的思考模式。    *****(完) 如喜歡本作,煩請大家訂閱和分享! 亦請到FB專頁讚好及追蹤!謝謝!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%E5%A4%A9%E6%B4%9B%E5%8D%A1-1844883209067528/

《微喜重行》閱書報告系列

書名:《 微喜重行 》 作者:黃碧雲 出版社: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: 2014 年 7 月 備註:第八屆香港書獎    故事簡介 同母異父的兄妹,哥哥陳若拙和妹妹周微喜,相依相戀。終究敵不過世俗,二人分開。自此,情感失去落腳點,成為生活的工具…    此作品不完全是愛情小說。或者該這麼說,愛情是人生的其中一部份。當角色著眼於愛情時,讀者會說這是愛情小說;若角色徘徊於理想與現實時,讀者會說這是講述前途的故事;角色苦苦工作、力爭上游時,讀者會說這是勵志故事…當角色的視野塑造得全面和開放時,那就成了一部講述人生的作品。    《微喜重行》的起始,以親兄妹的愛情作切入點,慢慢延展開來,細述多個角色的人生五味。    讀後感—大家都是彼此的工具 兄妹分開以後,各自有感情生活。陳若拙先後和妓女與生意客戶發生關係,後來娶了相睇時認識的馬來西亞女子何七月。何七月跟他移居美國後,趁他奔走多國,四出搞生意時,她卻背夫偷漢、讀大學、安排親弟到他公司工作、教兩兒憎恨父親、給她自己和孩子買保險。當她住 滿五 年,入籍美國後,她申請親人到來美國…再兩年後,何七月可以提取保險單,得不到美國國籍的陳若拙(他長年在外搞生意,沒有在美國住夠三十個月)就此成為棄將。何七月申請禁制令、登報,讓他在美國無立足之地。    表面看來,陳若拙無辜辜的成了何七月的求生工具,是個可憐的受害人。但細心一想,他何嘗不是將何七月當作渲洩情感的工具。失去周微喜以後,陳若拙的私生活一塌糊塗,染過賭癮、嫖癮,最後是工作令他再次活得像樣。工作成為他的一切,逼使他每天不停動腦 筋,免卻情感空虛的孤苦。可恨,再忙碌的人也會有停下腳步的時刻。哪怕只是抽一口菸的時間,足以讓他深陷孤獨泥沼當中。    為了離開泥沼,他娶了只有一面之緣的何七月。三十歲的他,沒有想過自己和年僅十六歲的何七月是否合得來,純粹為補內心空虛而娶她。她上進,他停滯不前。何七月超越陳若拙,是早晚的事。何七月本來是個小鳥依人,但人生閱歷讓她知道陳若拙的不可靠。為了往後的生活,她決定以自己的方式活下去。    何七月的狠勁,源於陳若拙的懦弱。    我算是為何七月開脫她的醜惡嗎?不。我只想講,陳若拙不是絕對的無辜,他亦有自己的責任。